今天是

国艺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国艺资讯

新民艺 新生活—​—新时代竹工艺的生机与活力

发布时间:2024-09-10 浏览量:82

    竹,作为一种自然的馈赠,它以坚韧的质地和灵动的姿态,展现着大自然的无限魅力。“竹本固,固以树德;竹性直,直以立身。”竹的精神、竹的风韵、竹的艺术,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操和气节,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底蕴。

    近日,在浙江展览馆开展的“新时代、新征程、新民艺”浙江省竹工艺大展,以源远流长的浙江竹工艺的发展脉络为主线,共展出宁波、绍兴、湖州、金华、台州等地极具浙江特色的竹工艺作品200余件,包括竹编、竹雕、竹制家具等工艺门类,涉及日用器、文房器、茶器、香器等竹工艺品类型。

    展厅现场,一件件散发着清香的竹工艺品以灵动的姿态、细腻的雕琢,吸引观众纷纷驻足观赏,感受竹工艺的独特魅力。这些展品中,既有老一辈艺术家匠心独运的经典之作,也有正处在创作高峰期的中青年艺术家的精品力作,还有初出茅庐的新生代艺术家的新锐佳作。浙江省现有的3位竹工艺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——何福礼、卢光华、张德和,以及多位入选浙江省“文艺名家计划”“新峰计划”的竹工艺师,均携精彩作品参展。

   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、浙江省“文艺名家计划”培育对象周桂新,带来了他的竹雕作品《竹艺西游记》。该作品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“山花奖”,取材自《西游记》,再现了“大闹天宫”“西天取经”等经典情节。这个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,周桂新使用了其独创的“移位加法雕刻法”,让一段8毫米厚的竹子,在没有任何竹材料嫁接的情况下,变成30厘米左右的厚度,而作品中细微的花草树木,就来自于一次次弯折、移位后的创作。“这件作品,我突破了竹雕传统工艺,在空间上做了加法。我希望通过思维、技艺的创新,让优秀民间工艺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。”周桂新说。

    作品《唐寅山水》由卢光华设计并编织完成。作品采用传统平面竹编技艺,将唐寅山水画中的人物神韵、书法、印章、树木、山水的泼墨浓淡和立体感都呈现出来,好似一幅逼真的水墨山水画。同时,配上用红木雕刻的竹节框架来装饰画面,竹艺与木艺相得益彰,使整件作品尽显古朴典雅。该作品曾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大展金奖。

    何福礼的作品《关爱》突破了传统的动物造型,采用国家级非遗东阳竹编技艺,松鼠、鸟巢、树桩等分别运用不同技法,将松鼠母亲关爱子女的神态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张德和的竹根雕作品《眷恋》以“昭君出塞”为题材,采用局部巧雕的创作手法,将竹根顶部雕琢成峨峨云髻,将人物前额上的竹疤点化成贵重的首饰。主人公环抱琵琶,在悠悠的叹惋声中,流露出无限眷恋。

    作为浙江省“新峰计划”培育对象,青年艺术家徐洁的竹雕作品《点睛》,是由密密麻麻的毛竹根须构成,仿佛一面墙,墙中探出了一个呆萌的龙头,一位画家站立于墙前准备为龙“点睛”。谈及创作过程,徐洁说:“虽然我做竹根雕已经有20多年,但每次下刀前我都要进行艺术构思,做到胸有成竹。当时拿到这个毛竹根,我就知道是可遇不可求的好材料,为了尽可能地保留竹根的原汁原味,我构思了很久,最后终于呈现出了比较满意的效果。”

   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巨欣观展后表示:“以竹子作为材料,竟能创作出如此多饱含生活气息的竹工艺品。我看到了民间艺术家利用竹子的物理及化学特性创作而成的作品,亦有将多种材料加以结合呈现出具有丰富层次的作品。苏轼曾言:‘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’我们在以竹进行创作时,需注重竹子本身高洁的特质,借由竹工艺品的创作来彰显竹的精神文化内涵。”

   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光荣认为,本次展览的作品可划分为三个部分:一是传统的技艺精湛之作;二是与新时代风格相契合的作品;三是关乎未来、较为前卫的作品。“当下竹材料因自身生长周期较快等原因在世界范围内广受青睐,希望艺术家们能够充分利用好这种材料,创造更多的艺术价值。”吴光荣说。

    从本次展览展出的竹工艺作品可以看到,很多艺术家对竹工艺的传统予以革新,取得了新的突破,同时也有一些与当代设计相结合的作品,这一创作形式无疑赋予了竹工艺更加多元的发展格局。

    新时代语境下民间工艺的“新”具体体现在何处?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、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杭间看来,无论是于体制内探寻民间文艺系统的发展模式,还是艺术家针对竹工艺发展方向的思索,均是对“新”的探寻。“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在于,那些具有传统、经典风格的作品,如何增进其传统文化的厚度,使其由农耕时期所追求的实用性转化为当下的审美价值。这并非意味着那些原汁原味的老物件在如今有多么稀奇,而是要让它们所蕴含的精湛工艺,成为其转化为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。通过今日的展览,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们对竹工艺发展的探索,以此为我们全体民间工艺人在新时代找到新的发展路径,这也是我们此次办展的初心所在。”杭间说。